“以前,我们靠人力畜力犁地,一天一人一牛犁不到1亩,现在开着旋耕机,一天一人一机50亩轻松搞定!”
正值春耕农忙时,农机的隆隆轰鸣唤醒了南明大坝沉睡的土地。多辆大型旋耕机往返穿梭在大坝上,轮痕耙印浸染着油菜花画布,交织成美丽的春耕图。
农田里,农机“驾校”正在火热“开班”。老农机手潘盛彬正在向农民讲解大型旋耕机的操作要领,为合作社培训一批新的农机手,让大家熟练掌握各类农机具的使用方法,在接下来的春播春种中大显身手。
在潘盛彬指导下,第一次学习驾驶旋耕机的麻明峰兴奋不已,控制把杆、调整耙位,一会儿工夫便熟练操作了起来。
“老农机手一对一教,讲得很仔细,操作起来很轻便,容易上手,我们都能接受,多练几遍就熟练了。”麻明峰说。
问起今年大坝上春耕的新变化,潘盛彬的答案是:主动学习农机驾驶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了。这两年,随着贵州省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落户南明大坝以及全程机械化耕作的普及,农机为农户种植水稻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农户种粮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现在大多是机械化操作,很少用人力了,很多农户也逐渐把农田交给农机合作社来打理。我们从犁田、栽秧、防治到收割,全程机械化跟踪服务,省心、省力,效益高。”潘盛彬说。
南明大坝是剑河县唯一一个500亩以上的连片坝区,在剑河县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在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的基础上,今年,南明镇定下了大坝机械化耕作率超过90%的目标,机械化、智能化双管齐下实现“藏粮于技”。下一步,南明镇将继续总结推广全省首个“水稻无人农场”的建设经验,让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红利。
“一方面,我们将化小为大,整合‘巴掌田’,破除田埂,打造高标准农田,使土地更能适应现代化耕作要求;另一方面加强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机制,面向市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让农业产业发展造福于民。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贵州农业现代化新路子。”剑河县南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陶其华说。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