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媒体记者大型蹲点调研采访系列报道”之九:紫云红芯红薯带来“红
时间:2023-07-16 13:3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16

  紫云红芯红薯作为贵州知名“土特产”,也是紫云自治县“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着力写好“紫云红芯红薯”土特产大文章,通过唱响品牌,改良品种质量、培育龙头企业,扩大种植规模、延长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23年,紫云自治县全县紫云红芯红薯种植面积达40000余亩,预计产量5万吨,预计总产值突破3亿元。如今,小小红薯发展成大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民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产业”。

  七月的夏日,空气里夹杂着阵阵热浪。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的大小山谷里,随处可见管护紫云红芯红薯的村民。

  白石岩乡是远近闻名的“紫云红芯红薯乡镇”,也是紫云自治县乃至贵州省最大规模种植紫云红芯红薯的乡镇,今年全乡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白石岩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王玉凯介绍,紫云红芯红薯种植亩产大概是2000斤,产值在6000元左右,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已成为该乡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在紫云自治县,紫云红芯红薯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10多年历史。据当地县志记载,紫云红芯红薯是当地苗族的传统农作物,主要种植区域涉及白石岩乡、五峰街道、猫营镇、板当镇、坝羊镇等乡镇街道,曾一度作为当地农民解决温饱的“主食”。

  “家家户户都零散种植,以自食为主,之前没有发展产业的意识。”王玉凯说,紫云红芯红薯从农民“自给自足”到“产业化”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大家都知道紫云红芯红薯口感好,紫云本地人都爱吃,在紫云早有名气,但外面人却很少知晓。”2008年,原是一名乡村教师的胡光友看准了市场,动员了家人、好友10来个人,流转了80亩土地,种植紫云红芯红薯,开始了一场“产业革命”。

  胡光友拉着一卡车紫云红芯红薯来到贵阳,首先找到大超市谈合作,却因为“名号不响”,吃了闭门羹。

  刚开始,也只是问的多买的少。为此,胡光友买来锅子直接把红薯蒸好,请大家免费品尝。大概卖了一个多月时间,买红薯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直呼他“红薯哥”。

  不知不觉中,紫云红芯红薯的名声大震。短短三个月后,贵阳的北京华联、沃尔玛、永辉等大型超市纷纷开始进货。

  尽管胡光友把紫云红芯红薯卖到贵阳市场的实践对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有限,但是对于紫云红芯红薯走向产业化道路却意义重大。一方面改变了老乡们对紫云红芯红薯只能填饱肚子当“粗粮”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紫云红芯红薯初次销售到省城,让更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其独特口感和魅力。

  在胡光友的示范带动下,到2010年左右,白石岩乡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红薯种植大军中来,红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不曾想到是,在红薯大获丰收后,却给种植户当头一棒。“不仅价格便宜,甚至无人问津,大家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王应江也是远近闻名的“红薯哥”,与胡光友在同一时期流转土地发展紫云红芯红薯。据他回忆说,当时由于种植不规范,亩产低,加上没有品牌,市场主体分散,许多农户贱卖红薯,导致市场混乱。

  面对紫云红芯红薯自由发展带来的瓶颈,如何唱响紫云红芯红薯品牌、规范市场,推进紫云红芯红薯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成为摆在紫云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难题。

  实现规模化种植,首先要解决品种问题。“对紫云红芯红薯品种的保护是我们走的先手棋。”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专班负责人娄平介绍,按照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两品一标”保护及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要求,紫云强化红芯红薯品牌培育,着力推进公共品牌打造。

  2011年,紫云红芯红薯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这给紫云红芯红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按照省委提出的“让红芯红薯红起来”的重要指示,紫云制定了《“紫云红芯红薯红起来”三年行动计划》,成立生产专班、市场专班、资金专班等多个专项工作组,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合作社、基地和农户分户种植的方式,计划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逐年增加种植面积、扩大种植规模。

  2017年,全县种植紫云红芯红薯的农民合作社达17家,全县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达2.6万吨。

  产业要发展,人才支撑是保障。2020年,紫云自治县与省农科院建成紫云红芯红薯省级人才基地,并以“院县共建”战略合作为契机,引进省农科院20名薯类专家,开展农技干部培训200余人次、经营主体和农民培训1000余人次,为推进紫云红芯红薯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为进一步唱响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在紫云各级政府的组织下,通过招商会、推介会等方式加大紫云红芯红薯宣传推介,提升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和知名度。

  “脱贫攻坚期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农产品推介会上,都有紫云红芯红薯的身影。”娄平介绍,脱贫攻坚期间,紫云自治县进一步加大紫云红芯红薯产业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三品一标”体系,建设储藏及物流运输配送点、做好产品的溯源跟踪,规范销售市场,并不断加强品牌推介与宣传。

  随着产业规模、产业品质、品牌影响力的提升,2020年,紫云红芯红薯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紧接着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紫云红芯红薯的快速发展,为紫云自治县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到2020年,全县紫云红芯红薯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超过3万吨,带动5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盘活一个产业,解决一方就业,兴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石岩乡党委书记敖成领表示,做大做强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已成为紫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紫云坚持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发展思路,强化龙头引领,持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产业链培育壮大红芯红薯产业。

  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一个产业舰队,必须培育实力雄厚的旗舰。紫云自治县白石岩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乡平台公司)作为白石岩乡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发展龙头企业,集紫云红芯红薯种植、销售功能为一体。

  据公司负责人王应江介绍,为改变紫云红芯红薯产业过去“小、散、弱”的发展状况,公司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模式。今年,该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建设示范种植基地5000亩,通过标准化的种植,做好各环节技术指导,示范带动农户提升全县紫云红芯红薯产业管护水平。

  改良技术赋能提质增效。由于薯苗年复一年地栽种,出现薯苗老化现象,紫云红芯红薯近些年出现产量不高、品相不好的问题。

  为提高幼苗抗病性,提升产量和品质,助力紫云红芯红薯产业提质增效,2021年,安顺市农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牛力立带领团队对紫云红芯红薯进行提纯复壮及脱毒改良,获得了脱毒紫云红芯红薯核心试管苗,并培育了5万株紫云红芯红薯脱毒苗,建立200亩试验田。

  “今年,白石岩乡栽种的紫云红芯红薯苗属薯种改良后的第一代薯苗,挖收后大部分将用于明年培育薯苗,确保明年全县能种上改良苗,提升紫云红芯红薯产量与品质。”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敖小根介绍。

  “产业增值”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延长产业链是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2021年,白石岩乡在幸福园村建成集加工、销售、仓储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加工厂,引进贵州圆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加工生产薯干、薯面、薯片、炸薯等紫云红芯红薯系列产品。

  “公司现有6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每年可加工紫云红芯红薯1600吨,年产值达3000万元,能稳定带动200人就业。”贵州圆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洪波介绍。

  目前,紫云共培育紫云红芯红薯加工企业3家,主要加工产品有糕点类食品、薯类食品番薯干、红薯面条、薯条、红薯淀粉等产品,拥有“苗家园园”、“薯礼牛”、“智商高”、“紫云文烁”等企业品牌,产值突破6000万元。

  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种植的红薯销售出去了,才能激励农户及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农民做好管护的自觉性。”敖成领介绍,近年来,紫云自治县一方面继续持续加大宣传推介,不断扩大“紫云红芯红薯”公共品牌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紫云红芯红薯;另一方面,不断探索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销售模式,拓宽紫云红芯红薯销售渠道。

  目前,紫云红芯红薯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青岛等地的华润、山姆、华联、沃尔玛、吉之岛等大型超市均有合作,在淘宝、京东商城旗下的生鲜电商、抖音电商平台等线上平台也有销售。

  如今,在紫云,一条集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已基本形成,随着各环节的突破,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